日期:2025-07-06 11:57:43
■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劳兰婷
r刘香兰又从北京捧回来一座奖杯——2024“中国非遗年度人物”。
r作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,刘香兰的家里密密麻麻放着许多的奖状、奖杯,新来的这一座,在她心里的分量格外重。她指尖划过“非遗”字样时,忽然想起40多年前,母亲把一根竹梭塞进她手里的触感。
r“那时候规矩大,传女不传男,织锦的花样虽然多,但大多也是按照母亲教的传统的模样。”刘香兰常给徒弟们讲起往事,不同于以往,现在她的传习所里坐满了男女老少。
r刘香兰。资料图
r在她众多徒弟中,最让她骄傲的是小孙子王程业。7岁那年,这孩子踩着腰织机,织出一幅完整的黎锦作品,针脚虽稚拙,却让她红了眼眶。“老规矩得守,但门不能关死。”她打破祖训,教儿子、孙子投梭打纬,如今家里三代人围坐织锦的画面,成了传习所最暖的风景。
r刘香兰的徒弟王秀强之前也是一位靠农活吃饭的黎族姑娘,现在也做起了黎锦的生意。她总说,师父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。有回接了个纹样复杂的订单,图纸是张画着抽象线条的白纸,两人对着灯光琢磨,摆弄木梭在经线间穿来穿去,直到凌晨1点才摸到门道。“师父说,黎锦的花纹藏着祖先的智慧,不是画出来的,是‘挑’出来的。”
r另一位徒弟黄珠玲初学织锦时,连上下线都分不清。刘香兰裁了块巴掌大的布,让她先练腰带的基础纹样。“我刚说‘懂了’,师父就把挎包的线架好,等我织完挎包,她又搬出筒裙的经线。她教会我,手艺人的本事就是要实实在在。” 如今,已是市级传承人的黄珠玲,也开始带徒弟,教的还是刘香兰那套:从巴掌大的小块练起,慢慢来,急不得。
r这些年,刘香兰的徒弟像雨林里的藤蔓,向上、向下爬满了山山水水。她在学校教孩子们织迷你黎锦挂饰,在村里带姐妹们织能换钱的文创包,连城里的设计师都跑来请教传统纹样。上千个学生里,每年总有十几个能成“入室弟子”,跟着她学习。
r“奖杯固然重要,但那也只是说明我过去做得还不错,未来我也要继续带更多徒弟,才担得起这个称号。”刘香兰望着传习所里埋头织锦的身影,徒弟们手里的织锦木梭,织出的是黎锦的新花样,也是他们的新生活。
r(海南日报)
十大配资平台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